包公出生于合肥肥东县解集乡小包村(现包公镇),明朝弘治年间( 1488年),庐州太守宋克明在包河的香花墩上兴建了一座“包公书院”,明嘉靖年间(1539年),朝廷御史杨瞻重修“包公书院”,并定名为“包公祠”。明清两代的官吏,贤人圣士都对包公祠进行过修缮、增制。太平天国时期,包公祠曾一度毁于战火。清光绪八年(1882年),合肥籍晚清大臣李鸿章捐资2800两白银重修了包公祠,因此合肥有“包家祠堂,李家修”之说。祠内的殿堂正中端坐一座包公塑像,高约八尺,着金色,高大威严,正气凛然,使人油然而生敬意,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侍立两旁,并置有龙头、虎头、狗头三铡;两边厢房陈列着包公墓出土文物以及其它与包公有关的展品。祠的东面六角亭里有一口井,传说贪官污吏喝了井水会头痛难忍,故名"廉泉"。祠的西面是历史文化长廊,长廊里瓯塑、碑刻、书画、刺绣、彩绘木雕等多种工艺集为一体,再现了包公真实的一生。
包孝肃公祠大门
包公祠内看园区景色
包公祠内景色
开封府
铡
廉泉
蜡像馆
《怒弹国丈》
包公故事蜡像馆-怒弹国丈
国丈张尧佐,原是一名进士,因此人善于钻营,为博皇帝欢心,将养女送给仁宗,被册立贵妃。张尧佐因此自诩“国丈”。
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包拯时任知谏院,专门评议国是及大臣政绩。此时仁宗决定,授予张尧佐宣徽南院使、怀康军节度使、景灵宫使、同群牧制使四项军政要职。包拯认为皇帝此举乃“私于后宫”,上疏弹劾国丈,前后历经六次,终使仁宗削去张尧佐宣徽南院使和景灵宫使两项要职。
这组蜡像运用戏剧语言,艺术地再现了包拯为官清正无私的高贵品质。
《铡美案》
包公故事蜡像馆-铡美案
陈世美,家中原有妻室秦香莲,一家人过着平淡恬静的生活。
贪图富贵的陈世美,在考取状元后,竟然欺骗皇帝,冒娶公主。当秦香莲携子女前来寻亲之时,陈世美为掩盖罪行,竟派人追杀秦香莲母子。
悲愤之极的秦香莲,久闻包公执法如山,便将陈世美告到开封府。时任开封知府的包拯见过状纸,怒不可遏,亲审陈世美。太后、公主闻讯后,百般刁难阻挠。为正国发,包拯自摘乌纱帽,立誓为民请命,终将陈世美处斩。
“怒铡陈世美”成为包拯铁面无私、不畏强权性格的艺术写照。
《打龙袍》
包公故事蜡像馆-打龙袍
宋真宗继位以来,多年膝下无子,在得知刘妃、李妃同时怀孕后,下旨“生皇子者,立为后”。
刘妃觊觎皇后之位已久,竟设计以狸猫换取李妃所生皇子,并欲杀害李妃灭口。
幸得宫女相助,李妃逃至民间隐姓埋名。几十年后,包拯受命赈灾放粮,途中得知宋仁宗生母的悲惨遭遇。经过明察暗访,包拯智断“狸猫换太子”这一宫廷奇案,使得仁宗母子相认。
包拯以仁宗为子不孝借打龙袍,以儆天下,充分展示了包公的刚正不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