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0-17:30
15元/人。
天后宫。赤湾四景之一。也是明清时期“新安八景”中的第一景。
里面供奉的是天后妈祖,香火很旺的。福建广东一带,是非常信奉妈祖的。
天后古庙(非入口正门)
(以下文字摘自景区介绍)
赤湾天后宫,坐落在深圳小南山下,倚山傍海,风光秀丽。其创建远溯宋代,其营造气势宏伟,明清两朝多次修茸,规模日隆,成为当时沿海最重要的一座天后庙宇,凡朝庭使臣出使东南亚各国,经过这里时必定停船进香,以大礼祷神庇佑。 明永乐初年,三宝太监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率领舟师远下西洋,开创海上“丝绸之路”,赤湾天后宫为其重要一站。
天后,民间俗称妈祖,是中国沿海百姓共同信奉的“中华海神”赤湾天后宫,坐落在深圳小南山下,倚山傍海,风光秀丽,以天后宫为中心的“赤湾胜慨”是明清时期“新安八景”中的第一景,也是深圳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人文景观,在港澳台及东南亚各国久享盛誉。
以天后宫为中心的“赤湾胜概”是明清时期“新安八景”中的第一景。赤湾天后宫鼎盛时计有山门、牌楼、日月池、石桥、钟楼、前殿、正殿、后殿、左右偏殿、厢房、客堂、长廊、角亭、碑亭等建筑数十处,房屋一百二十余间,占地九百余亩,其殿宇巍峨壮丽,庙貌气象万千,是中国沿海地区最大的有拥有九十九道门的天后宫庙,也是深圳历史上最负盛誉的人文景观。在港澳台及东南亚各国久享盛誉。为深圳市重点保护单位之一。
相传,天后宫正殿始建于宋代,自明至清多次修葺。近年则按“官式做法、闽粤风格、海神特点”三原则重新修复。正殿面宽二十四米,高十六米,重檐高台,颇具王者风范,是祭祀天后的重要场所,为赤湾天后宫最负盛名的殿宇。殿前设阅台,两层台阶分别为九级、五级,以应天后神格“九五之尊”的天数,这里是瞻拜朝圣者必到之处。
殿内正中塑天后宝像,慈祥端庄,威仪肃穆,通高六米有余,上方悬雍正、乾隆、光绪皇帝御书金匾,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天后宫前殿几岁叫天后古庙,据说1403年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舟师远下西洋时,其副使张源曾重修这座殿宇。殿左的一棵大树,相传就是张源重修天后庙时亲手所植,当地百姓常于树下许愿,多有灵应者,所以百姓称之为神仙树。
前殿殿面宽二十四米,高十余米,正面有龙柱四根,每根高四米二,用整块青石精镂而成,鬼斧神工,栩栩如生。
天后宫大门正前方,是一堵天后圣母照壁,照壁前左右建有日月池,日为阳,月为阴,象征阴阳和谐,冷热有序,刚柔相济,生态平衡,也喻示天后圣母及其伟业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月池旁还有一眼神泉井,天然纯净,味道甘美,相传常饮此水乌发养颜,永葆青春。
历史记录
1992年5月,开始对旧址进行重新修建。
1995年12月,其主体工程完工,开始对外开放。
1997年11月,正式成立深圳市南山区天后博物馆,成为深圳市八大博物馆之一。
海上丝绸之路小知识
天后宫
(景区的宣传文字跟下面的基本一样)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是由当时东西洋间一系列港口网点组成的国际贸易网。在唐宋元的繁盛期,中国境内主要有泉州、广州、宁波三个主港和其他支线港组成。其中,泉州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形成主因是中国南方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地方诸侯也需海外资源交易以维持统治,东南沿海可以借助夏冬季风助航更增加了海路的方便性,因此古代中国沿海很多地方都有此项交流,最早可追溯至汉代。
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转到南方,而海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特别是宋朝商业科技高度发展,指南针和水密封舱等航海技术的发明和之前牵星术、地文潮流等航海知识的积累,加上阿拉伯世界对海洋贸易热忱,使海上丝绸之路达到空前繁盛。
明朝海禁,海上丝绸之路衰落。郑和下西洋实质是朝贡性质的航海行为,难以为继无法持久。海禁迫使民间海外贸易转型为走 私性质的私商贸易。民间海外贸易的需求张力和朝廷政策的矛盾冲突始终贯穿明清两朝。 明清仅有几次有限度开禁都是被动的权宜之策。无政治武装支持的中国海商无力挑战大航海后政治军事商业合一的西方扩张势力,海禁导致中国退出海洋竞争,是近代中国积弱落后的关键。
从贸易对象、内涵、性质上,明清时期中西方的贸易和以往的海上丝绸之路已属不同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