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莱克墓位于剑山东南菩提洞前,墓上大理石柱式纪念碑为张謇先生手书。清末民初,南通沿江一带堤岸受江海潮汐冲刷,大片良田被毁。1913年,时任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裁的张謇先生特聘英、美、荷、瑞典等国水利专家,商讨治水方案,特莱克先生为受聘的荷兰水利专家。
特莱克先生出生于水利世家,他的父亲奈格是荷兰著名水利工程师,受上海工部局聘任来中国,特莱克随父亲到上海。1916年,时任南通保坍会会长的张謇先生聘请特莱克来通负责江岸“沉排”工程,抵挡江岸的冲击。他采用塘柴,土垫、沉石等方法,从天生港到姚港一带,修筑了 10条丁坝,收到“分杀水势”的效果。从此稳定了江岸,保护了良田。
难能可贵的是,特莱克没有机械地照搬西方的治水方法,而是对中国前人的治水经验和典籍十分重视。到中国后,他注意搜集中国治水古籍,请人翻译后进行研究,从而创造出了一套合乎中国实际的治水方案。
1919年8月,特莱克冒着高温酷暑,勘察港闸工程,不幸感染时疫,抢救不及,死于治河道上,年仅29岁。
特莱克的母亲感于他与南通人民的友好情谊,同意把特莱克遗体安葬于南通,并把他生前珍藏的水利典籍,全部赠送给南通市图书馆。1921年2月16日,特莱克先生被安葬于风光秀丽的剑山南麓。
张謇对特莱克以身殉职十分哀痛,亲自为他撰写墓表,并在其子张孝若去西欧考察时,特意嘱咐他专程前往荷兰探望特莱克的母亲,表达张謇先生和南通人民的慰问。
80年代,特莱克的侄儿专程来南通祭扫先人墓冢,续写了二十年代由张謇与特莱克谱写的中荷友谊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