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自东汉明帝永平二年(59年)建“白鹤庙”,三国时吴主孙权建“景阳馆”,南朝时建“曲林馆”,至梁代已有知名道馆50余处,精舍10余处。到元朝,计有257处庵靖道院,房屋5000余间,道士数千人,著名的有三宫(九霄万福宫、元符万宁宫、崇禧万寿宫)五观(乾元观、玉晨观、白云观、德祐观、仁祐观)。
崇禧万寿宫,俗称红庙。位于大茅峰西北丁公山南。原为南朝时所建的“曲林馆”,后为陶弘景的“华阳下馆”。唐贞观(627—649年)时,唐太宗为王法立(王远知)建“太平观”。宁敕改“崇禧祠”,元延祐六年(1319年)赐名“崇禧万寿宫”。宫前原有照壁,壁上镶嵌“第八洞天,第一福地”8个石刻大字,旁有昭明太子读书台。宫内原有灵官殿、章台、玉皇殿、三清殿、太元宝殿,祀奉三茅真君。宫内道院有复古、威仪、四圣、葆真、三茅、天师、南极、玄坛、东华、三清、七真、三官共12房。崇禧万寿宫先后于1957年和1964年两次被拆,宫迹全无。1966年建东进水库,宫址全部淹没。这一历史悠久的道教宫观,只能见诸于史料记载。
2011年。崇禧万寿宫复建工程开工建设;2016年8月28日,茅山风景区举行崇禧万寿宫落成暨神像开光庆典。来自海内外的道教界人士和社会各界代表及游客1000多人参加了庆典仪式。
据了解,茅山风景区崇禧万寿宫位于景区大茅峰西北丁公山南,占地120亩,耗资约1亿元,历时5年打造。这座由茅山风景区管委会打造的全国道教第一家文化型道观,将成为茅山景区道文化体验的新景点,包括大殿、法堂、三天门、养生谷、博物馆、书画院、知道堂、法箓院、斋堂、道教人才培训中心,同时还包含养生谷、箓生楼和法箓院三个住宿区域。大殿为崇禧万寿宫的核心建筑,主要是为了进行科仪斋醮授箓活动;偏殿包括法堂和法箓院,法堂供奉着三茅真君,法箓院是进行授箓活动的办公场所;知道堂是授课、讲座以及表演活动的场所;抄经堂是给信众游客提供一个安静的区域进行抄经授课的地方。
崇禧万寿宫融合传统建筑及宗教风格,以茅山道教文化展示和道教养生为主轴,逐步形成“道士授箓、信众听道、游客观法”特色优势,融“修道、养生、弘法”于一体,集“神圣、神秘、神奇”在一宫,让游客充分领略和品尝茅山道教养生文化大餐,是大型宗教活动、道教文化传播及休闲养生之处。从崇禧万寿宫出发,可以沿登山步道到达喜客泉、九霄万福宫,也可以沿楚王涧抵达元符万宁宫、华阳洞和仙人洞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