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霄万福宫位于茅山的最高处、也是茅山影响最大的一座宫观——又因它坐落在茅山主峰大茅峰之巅,通常也被称为顶宫。
顶宫广场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40米,广场南侧有石栏,以石栏为界,另一边就是江苏常州金坛属地了。眼前是东山门,正面是“茅山道院”四个黄色大字,背面上是“紫气新辉”四个隶书大字,左右侧门分别写着“出玄”、“入牝”,玄为阳,牝为阴。《玄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玄牝之门”就是说道生万物,万物由是而出。
西侧建筑(西山门入口)有个特征,外面门框顶是圆的,内门顶是方的。东山门是解放后许世友开山凿路后才有的,而西山门才是古时真正的顶宫大门。这个一方一圆的门形是有说法的。宫观为圆,居家为方,这告诉我们茅山道士是可以成家立室的!
顶宫创建于西汉时三茅真君得道飞升之后,已经有2100多年的历史。在元代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皇帝敕建赐“圣祐观”,专门供奉大茅真君茅盈;明代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又被敕建殿宇,升级为宫,赐名为“九霄万福宫”。整体建筑坐北朝南, 东西对称,依山借势,结构严谨,布局合理,自南至北,层层而上,雄伟壮观。顶宫先后历经三次大的劫难:分别是太平天国时期、抗日时期和文革时期。
在抗战时期九霄万福宫遭到战火的破坏。因为九霄万福宫是茅山的制高点,日军在这里设立据点。新四军把茅山作为根据地的中心,必须把这个据点拔掉。新四军曾经在茅山道士们的通风报信下,利用日军换防的机会,多次设伏打击日军,但由于地势险要,一直没有攻下来。到了后来,茅山道士们一致认为“顶宫住了日本人,对革命有害,就烧了吧。”于是,茅山道士与新四军里应外合烧了“九霄万福宫”,成功将日本人赶出了茅山,新四军将茅山全部纳入根据地。由于破坏比较严重,顶宫大部分是85年以后重新修建或复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