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祐观
德祐观位于二茅峰顶,占地1600平方米,建于元延祐年间(1314—1320年),专祀二茅真君茅固,在抗战期间被日军烧毁。清雍正、乾隆年间(1723-1795年)有全真派道士沈一清重建这座宫观。1958年,德祐观仅存的3间破旧房屋都拆作他用。该观传承全真派乾道。
2013年,茅山德祐观以崭新的形式树立中茅峰山顶,中国第一所近似于博物馆的道观就在此产生。走近建成后的德祐观,一座以现代建造工艺和传统审美角度相融合的整体建筑便展现在你的眼前。高高的墙体以及那青砖灰瓦,处处透漏着江南古建筑的气息。
仁祐观
仁祐观位于三茅峰顶,占地1400平方米,主体融合传统建筑及宗教风格,在保护遗址基础上满足宗教及观光的功能。该观建于元延祐年间(1314-1320年),专祀小茅君茅衷,抗战期间被日军烧毁,清雍正、乾隆年间(1723-1795年)有全真派道士沈一清重建这座宫观。该观传承全真派坤道。
2013年3月,茅山仁祐观完成复建。复建后的仁祐观以中国古典建筑装饰与现代工艺相结合,使焕然一新的仁祐观重新矗立在小茅峰。
走近建成后的仁祐观,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书写着“敕赐仁祐观”的山门,白墙灰瓦,仿佛在喻示着万事万物皆由阴阳二气所生。走入山门,紧接着便是悠长的青砖漫道,蓝天、白墙、山石、草木四者本无关联,却在这山路上融为一体。那似是无心而建却又别有一番滋味的小路,却让人又一种曲径通幽便隐约步入了神仙居所的感觉。
非常道
非常道位于景区盘山公路的右侧,名字来源于《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非常道”全长1.6公里,全程共有华存亭、抱朴亭、本草亭、隐居亭等休息凉亭4处,沿途可观赏茅山丰富的植物和茅山古镇风景。“非常道”是古人朝山进香的必经之路,古代修建山顶宫观,所有建筑材料都是通过“非常道”运至山顶的。
好运石
相传大茅君茅盈当年不畏千里,从陕西咸阳来句曲山采药炼丹,治病救人,修道行善。当时茅山常年风多雨少,一年中至少有十个月是在狂风中度过的。茅山方圆百里的上空也都是烟飘沙飞,老百姓走路即使蒙起头巾,回家后还是一嘴的沙石,这给当地百姓日常生活以及农作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人们祈盼着什么时候风就可以停了。然而无论山上风有多大、路有多陡,茅盈他必定每天朝出晚归,在山林间搜寻草药。累了饿了时,就靠着此块石头,就着干粮和山泉充饥。说来也奇怪,他只要立于此石某个方位,便能挡山间四面来风。久而久之,茅山的风变得不那么大了。就在茅盈修成正果、得道升仙后,茅山从此便没有了那种狂风。人们为了感激这位圣人的功德,于是便把此石称为“好运石”。
棋盘石
茅山周边景点德祐观遗址的西南方向不远处,有一块平平整整状如棋盘的天然石要板,人称棋盘石。相传有时候茅山脚下住着一户人家,靠打柴为生。一天,这家樵夫来到二茅峰砍柴,看见两位老者,一个穿红衣,一个穿黑衣,聚精会神地在石板上下棋。樵夫走到跟前,两老者若无其事地头也不抬,只在下棋,樵夫将自已的扁担插在地上,绳索、柴刀丢在一旁,不声不响地站在一旁观看二老下棋。一会儿,穿黑衣的老者对樵夫说:“你母亲来了!”樵夫只当没听见,仍然默不作声地看下棋。又过了一会,穿红衣的老者又对老者樵夫说:“你妻子来了!”樵夫连忙回头张望,却没有看见人来。当樵夫转过头来看时,霎间两位老者已无影无踪。樵夫转身去拿扁担,而扁担却已长成一棵大树,后人称其为“扁担树”,绳索也变成藤萝绕在树上。“很久很久以前村上有位砍柴人进山砍柴,一直没有回来。”樵夫下山听村上人说,不由的感叹道:“山中方片刻,世上几百年,红尘有何恋,不如去学仙。”说罢转身飘然进山去了。
白鹤泉
泉水给人以清澈、润甜之感,她清纯不娇媚,苍桑不笨拙,她是聚天地精华、吸日月之光的一种精灵!茅山自古就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的胜景。茅山十九泉中有一眼古泉被誉为“天下第八泉”,这眼古泉座落在南镇街旧香火街内,此泉因蕴含了道家的仙灵之气,显得异乎寻常,神秘莫测!泉水冬暖夏凉,水质甘甜,遇旱不涸,从古至今,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茅山人。全国并列第八的泉池,还有江西南昌紫清山丹井。
雷劈池
茅山周边景点有2个雷劈池,一池池水为硫磺味,一池池水为甘泉。据说原三茅峰顶无食用之水,天雷先劈一池,但有硫磺之味,不可食用。后天雷在其近旁又劈一池,食之甘甜如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