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关,汉代称绵竹关,唐、宋易名鹿头关,剑南蜀道上五关之最后一关,地处交通要塞,是三国蜀汉政权五十年兴亡佐证地,自古为物资集散地和兵家必争之地。白马关景区隶属四川省罗江县,地处成德绵经济圈中心地带,南距德阳15公里,北抵绵阳27公里,距罗江县城4公里,宝成铁路、川陕公路(108国道)、成绵高速公路、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横穿全境。
白马关景区历史人文资源丰富,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庞统祠、倒湾古镇、凤雏庄、金牛古道、换马沟、落凤坡、诸葛点将台、八卦谷为重点的三国古遗址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国文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万佛寺是远近信教群众朝佛圣地。白马关独有的茂密植被点缀其间,形成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景区总体规划将14平方公里旅游区域分为4个功能区,以三国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庞统祠旅游区,以现代运动休闲为主题的体育运动休闲区,以宗教养生为主题的万佛寺旅游区,以果园、无公害蔬菜基地及新农庄建设为主题的特色农业园区,打造集文化观光、旅游购物、运动养身、休闲娱乐、生态农业于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自开发建设以来,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景点设施设备齐全,能够满足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的各类需求。
历史背景
白马关,是秦入蜀的最后一道关隘,是整个西川、成都平原的屏障,有“南临益州开千里沃野,北望秦岭
锁八百连云,东观潼川层峦起伏,西眺岷山银甲皑皑”之势。它是有汉以来剑南五关的最后一关,由西安至成都入四川境后将经过五关——葭萌关、剑门关、涪城关、江油关和白马关。清朝罗江才子李调元曾以诗句“江锁双龙合,关雄五马侯。益州如肺腑,此地小咽喉”来形容此关,从诗当中我们也不难想象在古代白马关对于整个四川在战略意义上的重要性。
历史上,白马关曾经三次易名。东汉时,因其地处于古绵竹城的东北面,所以被称为绵竹关;唐代改名为鹿头关,这是由于关楼地处鹿头山;公元907年,朱全忠于长安篡夺唐朝政权以后,盘据四川的王建,乘机在成都建立了大蜀政权,他移鹿头关到现在黄许镇的绵远河畔,依水建立关隘,随之借用历史上汉高帝骑白马路过此地、庞统和刘备曾经在山下互挽坐骑这两段历史,而将此关正式定名为白马关。
关楼上“白马关”的关名,则是宋朝大文豪、眉山先贤苏轼的墨宝。
走进城门,正中是金牛道,右手边就是庞统祠墓。庞统祠和庞统墓,坐落在白马雄关之巅,掩映在森森翠柏之中。它是四川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三国蜀汉遗迹,不仅是三国蜀汉政权兴亡的见证地,而且也是全国唯一纪念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庞统的专祠。1980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