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行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四川 > 成都 > 都江堰市 > 都江堰 > 文化

文化

水文化

由都江堰而产生的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都江堰水文化包括水文学、水文物、水神学等,诸如“二王庙”、“伏龙观”、“观景台”等处的人文景观;改建鱼嘴挖掘出土的东汉李冰石像和“饮水思源”石刻;歌颂李冰父子降龙治水的民间传说和具有一定宗教神学色彩的祭祀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祭水、祭神、祭人的诗、词、书画的水文学等,形成独具特色的都江堰水文化。都江堰有块石碑,上面刻着“深淘滩,低作堰”字样。

对修建者的纪念

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成都平原能够如此富饶,被人们称为“天府”乐土,从根本上说,是李冰创建都江堰的结果。所以《史记》说:“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治水哲学思想

都江堰源远流长,惠泽后代,其奥秘除了巧夺天工的工程布局外,更主要的是遵循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指导思想、“岁必一修”的管理制度,“遇难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河原则,以及“砌鱼嘴立湃缺,深淘滩、低作堰”的引水、防沙、泄洪之管理经验和治堰准则。

都江堰工程在两千多年运行中,充分发挥了工程潜能,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独具特色宝贵的经验。其中文化内涵丰富,反映了治水先驱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都江堰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充分反映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正确性和长期性。都江堰水文化的内涵,反映了在工程修建、维修、管理和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遗产之一。这也是联合国评定都江堰工程为世界重要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

治水三字经

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创造了都江堰水文化,其内涵深刻,是都江堰工程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原则,是治理都江堰工程的准则,人们称之为“八字格言”。都江堰的治水三字经,更是人们治理都江堰工程的经验总结和行为准则。“深淘滩,低作堰,六字旨,千秋鉴,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阙,凿漏罐,笼编密,石装健,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椿见,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勿擅变”。

治水三字经是千余年来人们治理都江堰经验的概括,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治理都江堰的行为准则。曾经有人批评《治水三字经》中的“遵旧制、勿擅变”是保守思想的反映。实践证明《治水三字经》中的每一项措施,都是人们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值得珍视和继承。所谓遵旧制、勿擅变者,就是在治理都江堰时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而《治水三字经》就是千百年来治理都江堰工程的经验总结。“勿擅变”不是不变,而是要遵循客观规律办事。实践证明《治水三字经》文化内涵,是人们长期实践的结果。随着人们继续实践,《治水三字经》的意义将与时俱进,长期指导着都江堰工程的保护与发展。

都江堰工程按水势和地形特征,以杩槎截流导流、卵石护岸、竹笼盛石筑堤、卧铁展示淘滩标准,以及“遇弯截角,逢正抽心”和“深淘滩,低作堰”等遗迹构成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功能显著,显示出都江堰水文化特征,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至于降伏孽龙的传说,望娘滩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文化内涵深刻,体现了人们对都江堰的爱护和依恋之情。宝瓶口的水尺和古水则,更显示出劳动人民的智慧,指导着灌区人民正确运用都江堰水资源,使灌区工农业生产能够乘势利导,驱利避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政府每天在《川西日报》公布都江堰宝瓶口水位,让灌区人民及时掌握都江堰水情,安排生产和防洪抗旱等工作。宝瓶口水则,至今仍具有指导灌区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意义。李冰神像的出土,“卧铁”的发现,展示都江堰水文化,引起人们对建设都江堰先行者的缅怀和崇敬。

更多景点
青海湖,地处青海高原的东北部,西宁市的西北部,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面积达4456平方公里,环湖周长360多公里,比著名的太湖大一倍还要多。湖面东西长,南北窄,略呈椭圆形。青海湖水平均深约
所谓“圳”,是指闽粤两省古时所称的“堰”,即拦截河水入渠的建筑物。后来随着大量闽粤人民移居台湾,把这个名称也带到了台湾。八堡圳位于台湾的彰化县,最早建于1709年,1719年完工,是台湾最古老的埤圳之一。由于该圳是由
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15000多公顷。公园内分布着坎布拉乡所辖七个藏族村社,人口1800人。设有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接待处,隶属尖扎农林水利局管理,工作人员21名。景区内主要景点有:一、奇特的“丹霞”地貌,
关西位于新竹县东北部,三面环山,凤山溪及其支流流经,青山绿水环抱,古称美里庄;这里空气清新,高龄人瑞多,故有“长寿之乡”的美誉。关西一带原是原住民的聚居地,清乾隆年间,客家移民由广东海丰、陆丰等地陆续入垦,才改写了关
达日县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冬春寒冷而漫长,夏秋温暖而短暂。这里的山川风光雄伟壮丽,这里的风景别有风味。有耸入云天的陡峭山峰,也有一望无际的碧绿原野;有巨浪拍岸的江河,也有蜿延跌宕的溪流;有宛如明镜的湖泊,也有满溢
“古滇文明看官渡”,官渡作为古滇文化的发源地之一。4000多年前就有人居住,因临近滇池,先人们以捕食螺蛳为生,长久以往,螺蛳壳堆积如山,古称“涡洞”,现存的许多古建筑就建在这一新石器时代贝丘文化遗址上。南诏大理国时期
台中在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原建有孔子庙,格局与彰化孔子庙相近,但在日治初年被充作军营,不久即被折毁。据史料所载,当时台中孔子庙工程共费白银三万两,若与同期台中城内之考棚二万八千两,衙署二万两,城隍庙八千两之花费
位于玉树结古镇东结古山上,藏语称“结古顿珠楞”意为“结古义成洲”为萨迦派在青海省内的主寺,主要建筑有:经堂2座,僧舍220间,主体建筑“都文舟嘉措”可容纳100所哇诵经。讲经院、大昭殿、弥勒殿、嘉那和文保-院都各具特
小琉球位于高屏溪口之南,东港港口西南约15公里处,是台湾省附近14属岛中唯一的珊瑚礁岛屿,隶属屏东县琉球乡。整个岛屿北宽南狭,周围12公里,面积约6.8平方公里,地势略向东北缓斜,沿岸有因海水侵蚀所形成的珊瑚礁奇岩,
广济桥,即潮州广济桥,古称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俗称湘子桥,又称潮州湘子桥。广济桥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其有“十八梭船二十四洲”,造型独特,风格迥异,为中国桥梁史上的孤例。它与赵州桥、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