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谷英村位于湖南省岳阳县,地处山体环绕的盆地中,位于渭洞笔架山下,座落在张谷英镇东侧。地形以丘陵和岗地为主。西距岳阳县城5O公里,西北距岳阳市区73公里,南距长沙市130公里。
明洪武四年(1371),张谷英村始祖张谷英自吴入楚,先迁新墙,再迁渭洞石桥冲建立第一个聚族定居点,至明中期嘉靖时,家族人丁已达200余人。明嘉靖年间(1522-1566),七世祖张公泰迁居渭洞之西头岸,这是张谷英村聚族群之始。明万历年间(1593-1600),八世祖张思南再自石桥冲旧居迁至渭洞张谷英村现址,建张谷英村古建筑群主体的第一代屋,即“当大门”正堂屋。清嘉庆7年(1802),十六世祖张云浦建第二代屋——王家塅。约在清嘉庆八年至十年(1803-1805),张续栋兄张续斌建第一个庄园风格的居住点——上新屋,至此张谷英村建筑规模基本定型。古建筑群传承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是由张氏后裔聚族而居形成的大型古村落,已历27代,现有615户,2468人。因地理位置相对偏远,明清时期古民居保存较为完整,以当大门、王家塅、上新屋三大主要群体组成的古建筑群总面积达51000平方米,其中房屋1732间,天井206个,巷道62条。
张谷英村在选址上独具匠心,充分体现了顺应天时、地利的风水观念。她的南面,笔架山巍峨挺拔,西南方向则有奴曼山婷婷玉立。盆地中央有一座小山丘,人称龙形山。山丘两侧各有一条小溪,在龙形山前方汇合。龙头正前方100米处有3块天然巨石,被称为龙珠。张谷英村古建筑群正是顺应龙形山的走势,沿着渭溪河,环山而建。古屋雕梁画栋、气势恢宏,其布局依地形采取“干枝式”结构,主堂与横堂皆由数个单位组成,各单元之间有屏风檐廊和巷道沟通分隔,分则自成体系,互不干扰,合则贯穿于一体之空间,人们穿行其间“晴不曝日、雨不湿鞋”。张谷英古建筑群极具特色,其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依然保存完好的精美雕刻、严谨神秘的排水系统、巧妙的建筑选址、清晰的家庭脉络体现了明清古民居文化丰富蕴涵,是中华民族民俗风情及建筑历史的珍贵实料和佐证,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典范,有“天下第一村”、“民间故宫”“湘楚明清民居之活化石”的美誉。
1989年,张安蒙教授在拍摄村镇建设电视片时,偶然间发现了“躲”在群山中的张谷英村。从此,这片桃花源逐渐为外人所知。在岳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2001年成立张谷英民俗文化建设指挥部,2006年成立张谷英管理处,至此,张谷英村的保护开发工作逐渐步入正轨。张谷英村保护和发展至今,得到文物、住建、旅游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01年“张谷英村古建筑群”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张谷英村被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张谷英村被评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2013年张谷英村景区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5年被评为“中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和“湖南省省级风景名胜区”,2016年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17年被评为湖南省“经典文化村”,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2018年被评为湖南省文明风景旅游区,港澳青少年内地游学基地。
张谷英村人世世代代一直尊奉孔孟之教,重礼仪、教育,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族内人团结和睦,而且不以族大而欺压附近异姓邻居,与邻村人关系友善,互相帮助,许多老人主动帮助年轻人照看孩子,享受天伦之乐。白天劳力出工后,屋场里也没有关门闭户的现象。
张谷英村人以读书为光荣,以不识字为可耻,喜好读书的风气代代相传。科举时代曾有4O多人取得过功名。近年来则有85人从大专院校毕业,还有博士生和留学生。张谷英村人不但爱读诗书,也精武术,不少人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张谷英村作为汉民族聚族而居的代表,它集中国传统文化、平民意识、建筑艺术、审美情趣之精华于一体,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有重大价值。
景点介绍
被誉为“天下第一村”、“民间故宫”的张谷英村,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中国传统村落。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由始祖张谷英建造,经明清两代多次续建而成。古村落依山傍水而建,屋连屋,堂连堂,巷连巷,形成连体建筑群5万余平方米,有房屋厅堂1732间,天井206个,集中国传统文化、平民意识、建筑艺术、审美情趣之精华于一体,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有重大价值。 谷英建造,经明清两代多次续建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