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时间:8:30-18:00
门票:成人票10元
梁启超故居与纪念馆
梁启超故居是叱咤清末民初政坛的一代风云人物和国学大师梁启超出生和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梁启超故居景点实际上还包含梁启超纪念馆。进入大院,可以看到中央树立着梁启超雕像,左侧是梁启超故居,右侧是梁启超纪念馆。
梁启超纪念铜像
梁启超铜像
梁启超纪念铜像,在大院中央,高2.38米,重400多公斤。纪念铜像是由新会籍的广州美术学院林敦厚教授、雕塑家林汉强父子设计。铜像中的梁启超一手叉腰,一手紧握书卷,目光坚毅执着,作深思状,再现了当年忧国忧民、不断探索,并为之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战斗不息的风采。
梁启超故居
梁启超故居
梁启超故居建于清光绪年间,坐落在农舍之间,是一幢古色古香的青砖土瓦平房,占地155平方米,有一正厅、一便厅、一饭厅、二耳房,两厅前各有一天井。便厅侧有梯级直达其顶部楼亭书房,可远眺崖海风光。
故居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悉心保护,近20年来,各级人民政府多次拨划专项经费,由文物部门遵照“不改变原状”原则进行修缮,恢复原貌,1996年国务院公布梁启超故居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会客厅
怡堂书室
怡堂书室是梁启超曾祖父所建,是梁启超少年读书的地方、接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地方。梁启超出身于诗书世传的耕读之家,其祖父梁维清是晚清秀才,父亲梁宝瑛是一个洁身自爱的君子,终生信守儒家传统道德规范,与他父亲一道执教于乡里。怡堂书室是梁启超曾祖父建造,青砖墙壁,红砖地面,古朴典雅,占地124平方米。书室左右各为一耳房,左耳房为书塾先生梁宝瑛的卧室。清光绪十八年夏天,梁启超携同新婚妻子李蕙仙回乡,就居住在书室旁的右耳房,长女梁思顺也出生于此。
奎楼
奎楼,俗称“文昌阁”,坐落在茶坑村口,是一间四方形两层建筑,阁高三层,风檐双叠,石柱四立,檐角瓦脊嵌镶着碧绿硫璃瓦筒,二楼顶门口, 墙上嵌着1块青石,镌刻“奎阁”两字;首层楼门青石门楣上, 书刻“宏文学社”四字,庄严古朴,富有民族风格。
“仁堂”还是“堂仁”?
倒插榕
在梁启超故居正门外,有一水榕树亭亭如盖,荫地三亩余,主杆约3人合抱,相传它乃倒插的榕树株杆长成。榕树生命力特别顽强,但纤插繁殖也需遵循植物固有的生长规律,相传梁启超少时常在河边吟诵诗书,河岸一带别富灵气,令倒插榕树株杆感冲破普通植物固有的生长规律,逆转生长,实属罕见。
梁启超故居纪念馆
梁启超纪念馆
为缅怀任公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以及在教育、学术上的卓越贡献,2001年又建成梁启超故居纪念馆。纪念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大师莫伯治主持设计和建设,建筑面积达1600平方米,于2001年建成。
纪念馆一楼
建筑形式中西合璧,总体布局体现古典传统的原则、现代手法的运用,既有晚清岭南侨乡建筑韵味,更隐现天津饮冰室风格,兴建的纪念馆前还有一个巨大的鱼池。纪念馆以丰富的历史图片展现了任公爱国图强、毕生奋斗的事迹,陈列展出了任公的部分著作,有《饮冰室合集》、《欧游心影集》和《时务报》、《清议报》、《国风报》等珍贵典籍,再现了任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思想体系,使人们对梁启超先生有更正确、更深入的认识。
纪念馆一楼
纪念馆一楼
梁启超高仿硅胶像
在梁启超纪念馆二楼,栩栩如生的“梁先生”正手握毛笔伏案疾书,不少的游客都误以为是现场“真人秀”,而这仅是高仿的梁启超硅胶像。
纪念馆二楼 梁启超高仿硅胶像
纪念馆二楼
纪念馆一楼